“捡”来非亲非故老人,已贴心照顾26年

“人家捡金、捡银,你王翠华两口子咋捡回来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哎,不知你是怎么想的。”26年前,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胡台五组的村民王翠华将一个痴呆老人接回家赡养时,她在村里人眼里是“怪女人”;26年后,再提王翠华,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个了不得的女人。王翠华先后荣获滁州市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资料图片)

“捡”来老人视作亲人养

王翠华今年62岁,双腿残疾。21岁那年从江苏盱眙县嫁到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施道勇家,以种田为生。虽说日子苦一点,但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1997年秋季的一天,王翠华夫妻俩像往常一样干活回来,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人,衣衫褴褛,痴痴地站在那里,目光呆滞。上去询问,他一问三不知。回到家里,王翠华端来热腾腾的饭菜给他,他三下五除二吃完。王翠华担心是哪个村的老人走失,怕家里人找不到他,连忙托人打听。后了解到,这个人来到新淮村有一段时间了,不知从哪里来,不会说话,也不乱跑,偶尔帮助人家干点活,人家就给他一口吃的。不给他吃,他也不知道去要,吃饱了,就在田埂下睡觉。

王翠华心地善良,看不得可怜之人。于是,她与丈夫商量,“把这个老人接到家过年吧,平时帮忙干干活,给他一口吃的,找个睡觉的地方。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多一口人还能养活得起,遇到他也算是‘缘分’吧”。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这个老人走进了这个没有一点关联的家。

痴呆老人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村里人问他多大了,他说“十二了”,因此,村里人都叫他“十二”。

家庭困难不言弃

常言道:“亲戚可走不可留”,何况是一个非亲非故的痴呆老人。但王翠华不仅留下老人,给老人一个温暖的住所,还不弃不离,像关爱亲人一样。刚来时,老人不习惯,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时,王翠华就一勺一勺喂;衣服脏了,她马上给他换洗;不会上厕所,随地大小便,王翠华夫妇就像教小孩一样慢慢地引导;生病了,王翠华夫妇就背着他到处寻医问诊。就这样,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夫妇二人一直照看“十二”的起居,照顾他吃喝。

2011年9月,丈夫施道勇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拉着王翠华的手说:“‘十二’到我们家也有14年了,为了他辛苦你了,既然他到了我们家,就算是我们的亲人。我走了以后,你和孩子还要照顾好他,带着他一起过”。2011年冬天,施道勇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王翠华虽然个子不高、腿有残疾,但她性格倔强,坚韧不拔,以刚毅品质,支撑着这个家。

这几年,女儿出嫁,儿子结婚生子,都是她一手操办。她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的遗言,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她都带着“十二”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年龄的增大和长期劳累,王翠华患上了糖尿病、胃窦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这时,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十二”。她担心身体出现问题后无人照顾“十二”。“十二”平时情绪比较稳定,但有时因气候和周围环境变化,会不安烦躁,还会突然离家出走。

一次冬季傍晚,雪下得很大,王翠华干完活回来烧完饭后像往常一样去“十二”房间喊他吃饭,结果“十二”不见了,她赶忙出去寻找。她拖着残疾的腿,一瘸一拐地奔波在茫茫的雪地里,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在一处破旧的草房里找到了“十二”,此时王翠华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融化的雪水。2018年,王翠华因病需要住院治疗,她把“十二”托付给亲家照看。半个多月里,王翠华始终牵挂着“十二”,每天都叫孩子打电话询问情况。

王翠华丈夫去世后,她家的情况引起了村两委的重视。针对王翠华家的实际情况,经过研究决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为“十二”办理了户口。根据王翠华家人的要求,为“十二”取名叫“施道文”,并根据时间推算为1944年10月4日出生。“十二”户口的落实,了却了王翠华“一家人”的愿望。同时,在乡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还为施道文办理了农村五保户手续。

大爱绵延见真情

六年前,经好心人撮合,王翠华和本村的村民刘子凤认识。王翠华唯一的条件就是必须能够接受“十二”。刘子凤也是个老实的庄稼人,对王翠华家里的事情也有所耳闻,打心里敬佩她,欣然答应重组家庭后,继续带着“十二” 一起生活。

婚后,王翠华和刘子凤在自家的小院里为“十二”建了一间房。现在“十二”已经76岁了,在王翠华一家人的精心赡养下,除了无法用语言表达外,老人身体很硬朗,学会了一些基本生活技能,还能帮助家里干一些简单农活。

如今,王翠华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她对待“十二”的照料和关爱丝毫不变。有人和王翠华说:“现在‘十二’已经是五保户了,把他交给乡敬老院,你在家也可以带带孙子、享享清福、养养身体。”王翠华却笑着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会放弃,他是我家人,我们要带着他一起过。他在我们家一天,我就要伺候他,还要为他养老送终”。张子国 史悦 记者 胡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