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职业教育搭建人生出彩的“立交桥”

六月是考试季,对于我省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部分学子们来说,即将站在职业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的岔路口。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打通职教到本科的学历上升通道,职业教育不是“终点教育”,升学深造已成为常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又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升学的同时兼顾了就业。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业已驶入快车道,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职教学子们搭建起人生出彩的“立交桥”。

拓宽升学通道缓解“独木桥”压力


(相关资料图)

2022年夏季,原本计划招生1000人的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迎来了2000余名中考生争相填报。而这种情况在2022年的中职招生季并不是个例,这背后除了普高分数线较高外,职业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了解和认可也是重要因素。

“孩子去年中考接近500分,填报了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的3+2专业。一开始我们也担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一学年即将过去,孩子不但没有放松学习,还比以前更开朗自信了,说自己想一直升学考本科学校。”合肥市民曹先生说,从学校学满三年毕业后,孩子就可以升入对口的高职就读两年拿到专科文凭。孩子自己还想继续考本科,作为家长也很支持。从一开始进入中职学校的迷茫失落,到现在找到目标,曹先生觉得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教育”,反而是改善了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

来自学校的一组数据也给了曹先生这样的职教生家长们更大的信心。据统计,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对口升学班考取本科人数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人,2018年4人,2019年9人,2020年25人,2021年29人,到2022年85人。2022年该校毕业生793人,考取本科和大专人数751人,升学率为94.7%。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尤其是架起中职—高职—本科的升学立交桥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逐年增加。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化对口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分制改革试点等措施,不断拓宽人才成长和升学的途径。改革完善省内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及对口招生工作,优化“知识+技能”考试结构。同时扩大学分制改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促进区域、校际、专业之间及其它类型学校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职业教育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终结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

据悉,今后教育部还将完善“职教高考”顶层设计,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让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重实践助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我省参展的“人人出彩”和“制造强国”两个板块引起关注。展出内容从非遗技艺传承到创新技术研发,从虚拟现实到智能制造,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既有技能大师的技艺呈现、又有学生技能的充分展示,在体验、互动与交流中展现我省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将工匠精神时刻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参会的学校与科大讯飞、京东方、比亚迪、江淮蔚来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紧密对接制造强国和我省“三地一区”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教的主要模式,助推产业兴旺。

对于职教学生来说,升学是其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技能培养也为其未来的就业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张梓茹是蚌埠商贸学校毕业生 ,2019年初中毕业面临中考失利的她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打工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最终她填报了蚌埠商贸学校的西餐烹饪专业。在2020年安徽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她以一道颜色艳丽、层次鲜明的“枇杷酥”,获得了中式面点组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免试升入黄山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读本科的机会。刘恒是蚌埠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 ,因获省技能大赛一等奖,顺利进入合肥学院服装专业。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一技之长”赢得更高学府的入场券,握住未来就业的筹码。

据了解,在省内职业学校中,技能教育已经全方位融入到学业中。以合肥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推行课证融通,积极推进1+X技能证书制度试点,将证书涵盖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中,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将证书评价过程和学习评价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此模式下,该校近三年来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各级技能竞赛信息技术类赛项中成绩优异,获得网络布线赛项2个全国比赛一等奖,网络安全赛项2个全国比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已有34名学生通过大赛途径升入本科学校深造。

教育供给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为此,校企合作模式也已成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订单式培养,遴选高技能人才进学校兼职教学等方式,我省正推动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合肥市,政府统筹协调27家政府机构、38家职业院校、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84家企业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区域性现代职教集团。投资435万元,建成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在职业院校建立95个实习实训基地,在83家企业建立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设置3500个工位,2022年以来面向企业、院校、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就超过10万人。

阜阳市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应用型本科高校1所、在校生5000余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4万人,中职学校24所、在校生13.8万人,每年毕业学生近6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升学和技能的双向培养,所以我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走升学,另外一个就是技能的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采用企业订单式的培养,可以直接面向企业,这样就缩短了企业培训人员的时间。”阜阳科学技术学校副校长汪志说。

提质增量共建“技能安徽”

“我省正在谋划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技能安徽’,加速向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在近日举行的高水平学校与专业群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说。

据了解,我省现有职业院校267所、在校生148.6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年均培养技能人才近50万人。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升级版中职学校分类办学标准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实施中职“双优计划”和高职“双高计划”,创建省级中职优质学校122所、双高高职院校33所,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扩招连续三年录取近28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实现量质齐升。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我省还着力提升培养质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全省开展高职专业学院、高职中专分校设置试点工作。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院校立项省级质量提升工程项目7552项,承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任务6567项。健全省、市、校三级技能大赛体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中职组获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高职组获奖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中职、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1%以上。

同时,我省在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统一规范各类中职学校类别名称、建立全省统一的中职网上招生录取平台、开展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及省级升级版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全国率先,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发展之路。下一步我省将把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根本目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巩固中职基础地位,推进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新增经费向职教倾斜

为了给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我省财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投入上加力、结构上倾斜、改革上增效,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据悉,我省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超前部署中职学校分类达标和示范建设,2022―2023年,安排教育督导评价奖励补助资金3600万元,对改善中职办学条件成效显著的市予以奖励。支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高层次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我省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调整优化生均拨款系数,向产业亟需、市场需求迫切的专业倾斜。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抵免等政策,探索“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改革完善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政策,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鼓励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2022年,全省财政职业教育支出149.4亿元,较上年增长15.3%,高于财政教育支出增幅7.3个百分点,新增教育经费不断向职业教育倾斜。我省财政将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市级重点保障职业教育。力争到2030年,全省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晓嵘)

(本栏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