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86米!听六安登顶珠峰第一人讲述背后的故事-热点
“2023年5月18日,尼泊尔当地时间07时56分,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现已安全下撤至大本营......”5月19日晚,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六安一中数学教师张利和在朋友圈发布了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消息,他也成为我市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
5月20日中午,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张利和老师,听他讲述了攀登背后的故事。
为何是珠峰?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著名的回答来自20世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登山家马诺里。
张利和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旅游、马拉松、越野赛、登山都是他喜爱的运动方式,2017年初,张利和还获得了专业潜水证。4年前,也就是2019年7月23日,47岁的张利和成功登上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海拔7546米,被称为“冰川之父”的慕士塔格峰。
“从慕士塔格峰回来后,我的心里就有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想法”,采访中,张利和告诉记者,攀登珠峰的想法在四年前萌生,而在一年多前,他开始正式为攀登珠峰做训练准备,“攀登珠峰需要极高的体能和力量,2022年元旦,我到四姑娘山进行了12天的攀冰训练,发现自己手臂力量需要加强,回来以后,我着重加强手臂力量训练,60公斤的握力器每次训练时捏100次。”除了常年坚持的跑步,张利和制订了严谨的训练计划,引体向上,俯卧撑,负重登山......,通过一系列训练强化手臂力量、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并坚持每天用电脑表格记录锻炼情况。周一至周五,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训练,周末每天保持三个多小时的训练。由于攀登珠峰的登山靴和冰爪有一定重量,每个周末,张利和还会自驾到金寨进行徒步负重登山,除了双肩负重10公斤左右,双脚脚脖处还需绑上4公斤的沙袋,模拟珠峰负重拉练。
珠穆朗玛为藏语音译,意为大地之母。这座山峰常年被冰雪覆盖,山顶终年积雪,因其陡峭的峰顶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登山者和探险家。攀登珠峰的风险系数非常高,为何要将目标投向那里?张利和认真想了一会儿告诉记者,对他来说,攀登珠峰就像人生的一个梦想,不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也许,攀登珠峰就是他热爱生活的最好方式。
有一个词叫“敬畏”
2023年4月5日,张利和正式从六安出发。据他介绍,此次攀登珠峰,经历了四轮周期,第一个周期于4月8日开始,从卢卡达徒步10天逐步适应海拔,到达尼泊尔南坡大本营;接着是第二周期,攀登海拔6119米的罗布切峰;第三周期是无氧拉练攀登至海拔7100米C3营地;最后于5月1日回到大本营,根据天气情况等待适时的登顶时机。
“5月14日零时,我们正式出发,用了4天时间,于5月18日清晨成功登上珠峰。站在峰顶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高了,高耸入云,一览众山小。云就在我的脚下,峰顶的风很大,气温也很低,大概在零下40度左右,那一刻,真的觉得大自然是如此浩瀚,让人震撼”。张利和由衷感慨道。
谈到这次成功登顶,张利和很谦虚,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好。然而,除了长年累月刻苦扎实的训练之外,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平稳的心态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让记者颇有感触的是张利和对攀登过程的体悟,他说:“在攀登过程中,要始终保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心态。比如,当发现有同伴超越我时,不要被胜负心扰了心态,打乱节奏,其实,登山这个过程是和大自然相处、交流的过程,也是欣赏的过程,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路,而不是别人。这和我们生活有相通之处。”
生命不息 攀登不止
巍巍珠峰,亘古耸立。珠峰的故事,其实更多是人的故事,人类赋予最高峰之名,鼓励我们坚韧、高亢,勇敢、拼搏,也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张利和是我市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攀登珠峰的事迹和精神也让学生和同行备受感动和鼓舞。他想通过自己这份经历,告诉学生们以及更多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很重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
他分享了在攀登过程中的两个感受:一个是在登顶过程中,每天必须要吃巧克力、坚果等高热量食物,如果是吃几次还行,但每天吃连续吃,确实让人难以下咽,这就需要很强的毅力;另外,在登顶后,不少人会用相机进行拍摄照相,时间久了容易造成脑缺氧,非常危险,这时就需要管理并克制好自己。“人生要有奋斗精神,并要明确目标,确立好目标后,管理好自己,坚定信心、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时刻做到自省自觉自律,普通人也可以做成不普通的事。登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登顶而经历、付出的这一切,是登顶过程中欣赏到的旷世风景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记者 单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