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贵池2022年粮食生产交出优异答卷 ——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2022年,贵池粮食生产交出优异答卷。根据国家统计局池州调查队反馈数据,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7.45万亩,总产25.54万吨,单产379公斤,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额完成任务,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众所周知,去年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池州市贵池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夏秋晴热高温少雨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在这种大旱之年,贵池粮食喜获丰收,奥秘何在?
“去年,我承包了400多亩地,亩产700公斤稻子和350公斤小麦,能有这样的收成,十分满意。”谈及大旱之年的粮食收成,秋江街道莲台村种粮大户王武感慨道。
(相关资料图)
“农业本来就是靠天吃饭,如果没有高标准农田改造的话,就是听天由命了。”莲台村干部徐志堂说,王武的稻田之所以能在去年夏秋连旱情况下有那么好的收成,除了自己的科学耕种,更得益于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该村周边原本无人问津400多亩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豆腐块”,通过“小田变大田”和“宜机化”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了高产稳产的“香饽饽”,大家都抢着承包,并且都喜获丰收。
去年全区实施了6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要求进行改造,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有效提升了农田抗灾能力,促使土地流转率提高到了63.2%,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0.7%。
大旱之年缘何能丰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答案之一,粮食稳产丰收的背后,更是全区上下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科学部署、通力协作,拼出来的一个丰收年。
贵池区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实硬核措施确保扛稳米袋子。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农业抗旱和秋收秋种生产管理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应对高温旱情,切实做好农作物生产管理,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收。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会办解决问题。全区各地闻令则动,科学组织,全力抗旱。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成立多个抗旱技术指导组包保联系各镇街,组织农技、水利人员下沉抗旱一线,累计开展抗旱技术指导2395人次,落实在田作物抗旱保苗255.62万亩次,科学田管85.14万亩次,补种改种面积0.29万亩。同时发动农民采取提水、引水、拦水和蓄水等措施,不等不靠,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夯实了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
良种良法相配套,也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亩均754.23公斤!”2022年10月13日上午,在秋江街道普庆村王实青家庭农场里,省农技推广总站和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最终测产结果,超出预期700公斤的创建目标,这让农场主王实青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样的大旱,不仅产量没减,还是产量最高的一年!”
这个好消息并不令人意外,在不少种粮大户眼中,此次测产水稻品种“两优688”是好吃又好种的代表,具有高产、稳产、丰产性好、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去年,全区推广优质专用水稻37.9万亩,比上年增加7.71万亩,为丰收丰产筑牢了良种基础。
好品种还需要好技术“加持”。王实青的这片田地是贵池区创建的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25个高产“千亩方”高产示范片中的一个,不仅产量大大提升,化肥、农药减量措施也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成本也有了较大幅度减少。
去年贵池区整镇、整村推进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集中连片作业和统一管理,集成落实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全区共有42家农业主体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百亩片、技术攻关点、千亩方、万亩片共计7.2万亩,示范推广再生稻3.77万亩,超出2021年1.37万亩,增加57.1%;水稻订单面积3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建设了秋江街道、墩上街道两个整建制优质专用水稻镇街;建成殷汇、秋江2个万亩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示范片,初步形成优质籼稻、专用糯稻生产基地。同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遴选基层农技指导员132名,活跃在田间地头“把脉开方”,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792户,发布主推技术22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5个。
惠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更是确保了粮食稳产增收。去年贵池区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852.4517万元、稻谷补贴1688.2042万元、种植结构调整补贴(含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贴息)188.2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72.6951万元,惠及农户21.6万户次,最大程度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还开展了“2022年十佳种粮大户”评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复耕复种完成了9940多亩荒地变良田,也促进了粮食扩面增收。
大旱之下,贵池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粮食生产的使命担当,绘就一幅美好“丰景”。
通讯员 赵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