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滚动:下好下活“共进安徽”一盘棋

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板块与板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关资料图)

处理好这些关系,实现各类发展要素的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推动协同、均衡发展,下好协调发展一盘棋。

扬优势、补短板、抓统筹、促融合、谋共进。2022年以来,我省坚持协调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成果显著,各区域板块协同发力,“共进安徽”的步伐铿锵有力,一幅幅城乡、区域共进共赢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的差异与差距,是制约协调发展的“短板”。打造“共进安徽”,必须补齐乡村短板,推动城市乡村融合发展、比翼齐飞。

对于乡村来说,从脱贫到振兴,要走好“巩固成果、全面接轨”的关键之路。

山路十八弯,尽头是大湾。静卧大山深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曾是深度贫困村。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兴茶厂、建民宿、搞旅游,小山村走上小康路,这片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伴随着大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脱贫户陈泽申把老堂屋改成了土特产商店,卖起茶叶、笋干等土特产,当起了小老板,日子过得红火又自在。

陈泽申生活的巨变,是我省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缩影。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坚,安徽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广大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脱贫地区基础条件全面改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乡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摘帽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一批政策文件,从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支持和社会帮扶等方面有序做好政策衔接,确保脱贫攻坚全面接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中之重。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粮食产量高位攀升,农民收入进位明显,乡村面貌变化巨大,“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产业更兴旺。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一产增加值2033.2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饭碗端更牢。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夏粮早稻产量合计1823.5万吨,比上年增加24.4万吨;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我省全面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加大编制规划和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信等设施条件,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村群众喝上更优质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过上现代生活......江淮大地上,城乡联系日益密切,乡村生活更加美好。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民生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的事。2022年,我省部署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超6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5.4%;全省有169个城区菜市、419个乡镇菜市完成整治改造,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全省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6347个,服务超过1040万人次。

区域“携手”前行 加快构建多点增长极

从皖南到皖西,从皖北到皖江,格局新的“共进安徽”,正呈现不同区域和板块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南北紧密“牵手”,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近年来,我省皖江地区与皖北地区深化落实新一轮南北合作共建协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建园区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走进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道路宽阔平坦、厂房鳞次栉比,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

在该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安徽祺力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也是一派火热景象。这家从事高端礼仪用车制造的企业,2022年生产高端礼仪车500辆,实现产值3亿元。

祺力专用车的投产,不仅丰富了汽车产品类型,还进一步拓展了园区的产业链条。

高效畅通的产业链,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而跨地域组建的南北共建园区,对于产业链来说有着“互补”的独特优势。

以阜合现代产业园区为例,合肥、阜阳两市投入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的资本金各增加至3亿元,并以配套合肥京东方为契机,打造阜合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届时,依托园区平台,共建园区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做配套,上、中、下游将“各司其职”,一条更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应运而生。

皖北地区人口多、发展底子薄,推动皖北振兴是我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共进安徽”的关键。

皖北各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以结对合作帮扶为平台纽带,加强“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

中药产业,是亳州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亳州高新区立足本地优势,优先保障要素资源,优先支持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企业,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集聚。2022年以来,亳州高新区共签约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项目14个,总投资83.1亿元,产业承接不断加快。

扎实承接产业转移,皖北振兴正当其时。据省发展改革委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26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0个,实际到位资金2963.1亿元,同比增长11.43%。

除皖北外,全省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全面发力,合肥都市圈辐射引领作用持续彰显,皖江城市带、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地区协调发展,多点增长极加快构建。

结对合作帮扶 共绘一体化发展“同心圆”

加速一体化,同下一盘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成为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平台和重要机遇。

去年以来,我省携手沪苏浙,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共建共进、协力协作,产业合作成果丰硕,结对合作帮扶之“手”越握越紧,共同绘就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同心圆”。

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如火如荼开展。在淮南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一期工程正抓紧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将生产高端笔记本电脑。淮南高新区主动向上海英众伸出“橄榄枝”,多次赴沪洽谈,除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还以厂房定制化代建的方式,助推项目落地投产。

“之所以选择来淮南投资,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当地政府还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行动高效迅速,让我们投资信心大增。”淮南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负责人说。

大项目接踵而至,合作步伐加快迈进。据统计,2022年1月至10月,皖北八市利用沪苏浙资金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589个,到位资金3486.48亿元。

有着“近水楼台”优势的省际毗邻地区,正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近年来,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加快建设。在合作机制上,滁州、马鞍山市分别与南京市联合成立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县区层面相应成立由双方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市场化运作方面,来安县与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分别合资成立投资公司,负责片区投融资与开发建设。

重大项目持续发力。宁滁新型功能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宁马新型功能区坚持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围绕“一高三新”产业定位开展招商。两个新型功能区挂牌以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837.1亿元。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安徽立足城乡统筹、区域板块协调协同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区域、各领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在持续输出,“共进安徽”的一盘“大棋”正越下越活。

关键词: 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